在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村,68岁的顾昌玲老人娴熟地摆弄着手中的钩针,五彩毛线在指间翻飞,不一会儿,一个精致的发卡配花便跃然掌上,这位与针织工艺相伴50余载的老人通过订单式销售,每月增收2000多元。

(顾昌玲娴熟地摆弄着手中的钩针)
这份缘来自小时候的一次意外,当时邻居家姐姐要出嫁,左邻右舍都去帮忙,嫁妆中一套做工精致的手工钩织套装吸引了8岁顾昌玲的目光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她便跟着长辈一起学习钩针,虽然中途有过波折,但是一颗热爱的心始终跳动着。退休后,她终于有了时间,重拾这份爱好,一做就是10多年。
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村村民顾昌玲说:“当时也没有钩针,就用铁丝磨出来的钩针,用缝衣服的白线勾织东西、打毛衣、勾衣服。”


(一个个生动精巧的物件)
坐在院子的圆桌旁,吹着微风,顾昌玲一坐就是一天,原本简单、繁乱的彩色线团,在钩针的跳跃间突然有了生命力,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精巧的物件。钩针编结看似简单,但想要做深做精,需要融合设计、美术、制图等各种技能。为了提升技艺,她除了请教身边的纺织能手,还利用网络加强学习。
顾昌玲说:“现在网上有好多种样子,客商看上哪样东西了,就打个样品发视频,看上了以后就订货,50个、100个不等,一个月下来能收入2000元左右。”
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顾昌玲计划通过村委会设立工作室,为想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平台,带动大家增加收入。
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党委委员、政法委员吕勃说:“我们将提供闲置村屋作为工作室场地,并联系市妇联开展技能培训,通过‘老人带新人、线上+线下’的模式,把零散的手工制作升级为规范化产业。”